躺平人的自我修养

2022-11-08


课程介绍:“2022 第十一届心理微课大赛参赛作品”——《躺平人的自我修养》。 本微课主要关注“躺平”这一社会心理现象。“躺平”在大学生中也有广泛的讨论,课程就“躺平”现象产生的原因、概念阐释、发展脉络、心理分析、基本类型、如何审视“躺平”的自我修养等问题,进行讲解和交流,让同学们更加正确地认识和思考“躺平”现象。

教师介绍:高艳杰,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。

详细介绍:本微课主要关注“躺平”这一社会心理现象。 “躺平”是2021年度“十大网络用语”之一。“躺平”源于2021年5月“中国人口吧”的帖子《躺平即是正义》,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社会讨论。 “躺平”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,“躺平学”思想源于2017年兴起的丧文化和佛系文化,是放弃拼命工作攒钱、焦虑伤身的生活,主动低欲望地生活,从而缓解生存压力的一种生活哲学。它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,比如,日本低欲望社会、美国提出的奶头乐现象、英国的尼特族等。 “躺平”现象的心理分析可以从习得性无助现象、心理补偿现象得到解释;可以主要分为4种类型:放任型躺平、选择型躺平、虚假型躺平、无奈型躺平等。 躺平的行为与躺平的观念是分离的:有躺平行为的年轻人一般都有躺平的观念,而有躺平观念的人(包括年轻人和中年人)不一定有躺平的行为。想要真正“躺平”,需要一个人拥有健康的人格打底子。 要不要“躺平”?其实需要明确 如何理性地看待竞争,什么是有价值的努力?总体来说,我们需要正确认识竞争和差距,懂得积极释放压力,适时反思价值意义,始终保持前进动力。


微信扫或长按二维码进行课程学习
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