课程介绍:该课程为2022第十一届心理微课大赛参赛作品,该课程从社牛与社恐人群的角度出发,探讨大学生应如何社交这一话题。课程的上半程:用场景演绎导入课程,介绍了社牛社恐人群的概念、两者的特征、社交现状,并了解不同社交人群的比例;重点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形成不同社交人群的原因。课程的下半程:通过扫二维码,进行“你是社牛还是社恐”的小测试互动,讨论如何正确看待社牛与社恐,最后阐释我们应该如何人际交往。
教师介绍:艾昕,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师。
详细介绍:课程导入以近来较火的海底捞生日祝福服务的小事件为切入点,让学生现场演绎出社牛与社恐在海底捞吃饭时不同的反映和状态,引出社牛和社恐这两大群体,以轻松诙谐的形式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关注。进而进入“大学生应如何社交”的主题。第一篇章:社牛社恐概念及特征社牛是指社交牛人:不惧怕别人的眼光,能随时和陌生人聊天,快速融入新集体。社恐是社交恐惧人群:不善与他人交流,不想引人注目,不愿意表现自我的一种社交状态。社牛比较放得开,敢于表现,不怕生,自来熟,气氛大师。社恐人群怕生,内向,放不开的,而且希望自己没有什么存在感,不想成为任何场合的焦点。第二篇章:现代年轻人社交现状2021年,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联合对4000多名18—35岁的年轻人进行调研,发现有40.2%的人表示自己有社恐属性,12%的人认为自己有社牛属性,也有47.8%的人认为自己是介于社恐和社牛之间。第三篇章:社牛与社恐人群的成因生物遗传因素,生物遗传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。家庭环境因素,精神分析理论中,就十分重视⼉童早期经历对⼈格的影响。社会网络环境的因素,在当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,网络社交也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交方式,很多年轻人更喜欢虚拟的网络社交,出现现实中社恐,网络上社牛。第四篇章:正确认识社恐与社牛通过社恐与社恐的例子,讨论正确认识社牛与社恐。正向的社牛,高情商的表现,与人相处也很有分寸,和陌生人也能相处的自然融洽的人。负向的社牛,是言不由衷、哗众取宠,过分的博取关注,引起他人不适。社恐也可以有自洽的可能。第五篇章:如何正确对待人际交往无论是“社恐症”的共鸣还是对“社牛症”的认同,正视人际交往的关键之道是回归自我,何如自洽。第一,不同社交模式并无优劣之分。从某种角度来看,“社恐”和“社牛”无所谓对错,因此无须感到压力。回归到自己最舒服的社交方式。第二,从心所欲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交。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,无需刻意迎合他人喜好,无需委屈自己。同时,我们要善于接纳自己,自然地展示最真实的自己。第三,在自洽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。不论是社牛还是社恐,在人际交往中都会存在不同的短板,这时我们需要不断地检视自我,在不违背自我内心,也不自我强迫的基础上,寻求新的社交突破,社恐可以勇敢的迈出一大步,社牛也可以适时地收回一小步,社交过程中发掘自身独特的闪光点。
微信扫或长按二维码进行课程学习